第246章 你妈她们不行(2 / 2)

春日美娇妇 淡淡清风 2597 字 2024-03-23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桃李村曾经的地理产品——莲藕。

老种子雪白雪白的莲藕,那真叫一个绝了,无论是凉拌还是煲汤,都好吃的没话说。

藕鼻——这个词儿的来源,可能就出自于这里。

各位想想,如果用现在的藕来形容美女的臂,是不是有点差强人意?

但是这种藕,有一个弱点点,就是产量低下,亩产一千斤。

调研后的新书记章沉楚开口了,“这怎么行呢?这么低的目标啥时才能脱贫?”

大手一挥,从外地给折腾回来一大批柴藕,这可是亩产6000斤往上的。

要求村里,家家户户该种这个高产品种。

村民们心里都美死了,这么高的产量,就算2元一斤,一年下来,还不得年入10万。

于是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十几亩的高产柴藕,看着满村的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高兴的眉开眼笑。

甚至晚上歇凉,都搬个小马扎在莲藕塘边喃喃自语。

转眼到了秋冬,开始收获劳动果实了。

沃日!

真特么牛逼啊,挖起来的莲藕跟特么小树似的,整支两米长的都只能算货色。

最大的长发三米,快三十截了,牛逼克拉斯啊!

这特么产量也太惊人了!

有好事者一核算,目标达到了9000斤。

我滴个乖乖,村民们开心的唱着歌儿,把莲藕挖出来,扛到了农贸市场。

结果方头一瓢冷水泼下,把村民们浇了个透心凉。

5角一斤都没人要,菜贩子一脸鄙夷的说了,“哪里来的柴藕,锅子都炖烂了,尼玛藕还响当当的,手榴弹似的。”

完了,完了,村里所有的水田都种了莲藕,连米都得去买着吃了。

满村的莲藕成了臭狗屎。

5角一斤,特么采挖的工钱还差不多。

找到镇上,靠莲藕火起来的章书记,去了某地学习了,镇上的其它领导,哪里敢插手此事。

更为壮观的是,为了抢时机搞好秋播,村民们把柴藕挖起来,打成大捆,码柴禾般的码放在田埂上,一排排城墙般巍峨壮观。

如此一番折腾后,本来桃李村的老品种莲藕,也一下子绝迹了。

实在是太遗憾了,瞎搞的老章么?

妥妥的外行。

外行倒也不说,你特么别瞎几把指挥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柳月影听了梅教授的项目,也很感兴趣,悄悄的问傻蛋柳家弯可不可以做。

做!当然可以做,不过凭她妈何兰花、还有柳大才的人品,绝对做不好。

如果让他们牵头来搞,会把这么好的项目作死。

白瞎了一个好项目。

但凡掉在钱眼里,六亲不认的人,十有八九都是些急功近利之徒。

做实业,亏不死也会被骗惨。

“影子姐,当然可以做,不过我认为你妈他们,牵不了这个头。”

二虎可没藏着掖着,据实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傻蛋,姐知道她们做不了牵头的,姐只是想有机会带动村里人,让他们多点收入。”

柳月影自己也知道,柳大才何兰花两人,根本就不是那块儿料。

她在想三妹可以回来做这个,不比在在打螺丝强多了。

家里还有十几亩地呢,按照梅教授的这个模式,可是很有搞头的。

再说自己跟傻蛋,还可以帮助她。

这个社会无论到啥时候,自己强大了才是王道。

“傻蛋,姐想让三妹盼子回来,就在家里发展,在南边打螺丝又能赚多少钱?”

对于同母异父的几个妹妹,她还是有些心疼的。

年纪轻轻就出门打工,一年四季难得休息几天,日日都在为生活忙碌着。

二虎一听,这倒是个好办法,柳家弯那旮瘩,也还真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带头人。

只要有人牵个头了,那就好说了,眼看到了利益,根本不需要你再去多说,就会有人上赶着做。

“那行,影子姐,你给她打电话,首期投入算我的,慢慢的把她扶持起来就好了。”

只有这种实操方法,才能改变她三妹,从打工者到老板的思维转变。

“好,傻蛋,姐知道你心地善良,是个好人,姐先劝她回来,要是我妈她们不愿意,干脆给她租地创业。”

“行,影子姐,你马上给她打电话,梅教授这边我来说。”

柳月影兴冲冲的拨通了电话,结果她三妹听了毫无兴趣。

在她的一再劝说下,答应回来看看,不过不是回柳家弯,而是要回她姐家。

这得有多大的怨气?

只要你答应回来,这事儿就好说,柳月影当然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二虎还真没想到,如此好的致富项目,竟然还要人求着去操作。

现在的人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吗?

不过在农村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一个字“怕”呀!

就拿桃李村来说,九十年代末期,镇上的班子换届以后。

新来的一个书记,来桃李村调研,认为这个村子适合发展莲藕。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桃李村曾经的地理产品——莲藕。

老种子雪白雪白的莲藕,那真叫一个绝了,无论是凉拌还是煲汤,都好吃的没话说。

藕鼻——这个词儿的来源,可能就出自于这里。

各位想想,如果用现在的藕来形容美女的臂,是不是有点差强人意?

但是这种藕,有一个弱点点,就是产量低下,亩产一千斤。

调研后的新书记章沉楚开口了,“这怎么行呢?这么低的目标啥时才能脱贫?”

大手一挥,从外地给折腾回来一大批柴藕,这可是亩产6000斤往上的。

要求村里,家家户户该种这个高产品种。

村民们心里都美死了,这么高的产量,就算2元一斤,一年下来,还不得年入10万。

于是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十几亩的高产柴藕,看着满村的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高兴的眉开眼笑。

甚至晚上歇凉,都搬个小马扎在莲藕塘边喃喃自语。

转眼到了秋冬,开始收获劳动果实了。

沃日!

真特么牛逼啊,挖起来的莲藕跟特么小树似的,整支两米长的都只能算货色。

最大的长发三米,快三十截了,牛逼克拉斯啊!

这特么产量也太惊人了!

有好事者一核算,目标达到了9000斤。

我滴个乖乖,村民们开心的唱着歌儿,把莲藕挖出来,扛到了农贸市场。

结果方头一瓢冷水泼下,把村民们浇了个透心凉。

5角一斤都没人要,菜贩子一脸鄙夷的说了,“哪里来的柴藕,锅子都炖烂了,尼玛藕还响当当的,手榴弹似的。”

完了,完了,村里所有的水田都种了莲藕,连米都得去买着吃了。

满村的莲藕成了臭狗屎。

5角一斤,特么采挖的工钱还差不多。

找到镇上,靠莲藕火起来的章书记,去了某地学习了,镇上的其它领导,哪里敢插手此事。

更为壮观的是,为了抢时机搞好秋播,村民们把柴藕挖起来,打成大捆,码柴禾般的码放在田埂上,一排排城墙般巍峨壮观。

如此一番折腾后,本来桃李村的老品种莲藕,也一下子绝迹了。

实在是太遗憾了,瞎搞的老章么?

妥妥的外行。

外行倒也不说,你特么别瞎几把指挥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