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汉大帮深层的意义(2 / 2)

    可偏偏祁同伟就是事事压他一头。

    时时刻刻都能出风头。

    不管侯亮平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完成反超。

    这种感觉,是很糟糕的。

    有句老话,叫做既生瑜、何生亮。

    就很符合侯亮平的心境。

    但是,侯亮平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周瑜。

就算要做,他也要做算无遗策的诸葛亮。

    对于祁同伟的厌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以前在学校,侯亮平没有办法做得太过分。

    毕竟,那么多老师看着。

    如果自己的小动作太过明显,很容易被老师嫌弃。

    汉东的老师,可不是一般人。

    毫不夸张的说,汉东及周边县市,有一半的官员,都和汉东大学的老师有亲戚关系。

    而另一半,是汉东大学出去的学生。

    几乎可以算得上,汉东地区的官都是汉东大学培养出来了。

    否则的话,也不会出现“汉大帮”这样一个群体。

    汉大帮虽然带了个帮子,可却不是黑社会的帮派那样的组织。

    而是从汉东大学出去的优秀学生,心系母校,经常回来和老师走动。

    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圈子。

    又因为这些学生,大多都是占据高位的官员。

    所以,汉大帮天然的带上了一点政治意味。

    有意思的是,并没有任何一个当事人,真的以汉大帮自居。

    也就是说,明面上汉大帮是不存在的。

至于暗地里,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了。

    照理说,以祁同伟和侯亮平在学校里时候的表现,他们的名字都有资格加入汉大帮。

    但是,祁同伟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

    在祁同伟的心里,真正值得敬佩的老师,只有高育良一个而已。

    其他的老师,只能算得上是尊敬。

    他们上课就只是上课,授业就只是授业。

    而高育良,经常说出一些,祁同伟没有想过的观点,为他一步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虽然现在的祁同伟,已经不是当初听高育良上课的那个祁同伟了。

    但是曾经的那些记忆,都传承了下来。

    虽说祁同伟知道高育良的真面目,是个固执且经不起诱惑的人。

    但是高育良的心智和眼界,却足以盖住这些缺点。

    高育良就是有点生不逢时。

    小时候家里穷,而公务人员为了做表率,不能把工资定得太高,为了生存,高育良只能选择当待遇更好的老师。

    可是过了十多年后,公务人员的待遇一路飙升,老师的工资却涨的非常缓慢。

    这个时候,再想换赛道,人家圈子都已经形成了,高育良也上了年纪,哪有那么容易?

    不过,祁同伟一直认为,高育良的野心,并没有消失。

    只不过,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才会爆发出来。

    甚至有可能,那个汉大帮的概念,就是出自高育良的手笔。

就凭汉大帮三个字,就可以造势。

    只要那些从与汉东大学有关联的官员,把力量都投到某一个人的身上。

    便能将一个人,直接扶上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