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52.《高槻五条令》(2 / 2)

    “可我听说大桥殿您还找了冈本屋的人。”末吉孙四郎说

    “天下间的钱,是某一个大老板都能赚完的吗?”银次郎摆了摆手。

    话说高槻城地处摄津国的交通要道,位于大阪平原的东北部,在京都和大阪的中心,北面是郁郁葱葱的峰峦叠成的北关山,而在南部的淀川河则从山城盆地汇集山泉雨水,最后流入大阪湾。

    高槻城位于横贯市区和西部的水道“淀川”和陆路交通路线“西国公路”的重要地段。如此得天独厚的发展商业和农业的地方,入江春景居然还能弄得财政赤字。

    “也真是暴殄天物了。”银次郎站在北关山上俯瞰高槻城的城下町,惋惜的直摇头。

    战国时代的大名们,为了谋求城下町经济的繁荣,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举措主要有:

    将领国内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城下町进行并加以统制的集住

    免除一部分税收和打破座商垄断的乐座乐市

    免除宅地缴纳宅地税的地子钱,鼓励人们来町内定居

    改善城下町的水陆交通条件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银次郎以高槻城城主的名义发布了《高槻五条令》,主要内容有:

    第一是集住令,大桥家本家和高槻城领内的武士、商人、职人都必须集中到城下町中居住。而集住令是织田信长在织田家内部推行的命令,没有人敢违抗,所以银次郎推行集住令是可以堂而皇之的事情。

    这么做的目的是使得原来的地头武士和地方豪族由于被编为家臣团集中居住于城下町,从而丧失了在农村的领地和对农民的直接统治权,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而主要履行起维护领主封建统治的职责。

武士们除了通过侍奉领主而获取俸禄外别无谋生途径,离开领主便失去了生存手段。而且按当时的身份等级制度社会各阶层的身份都是世袭的,武士须世世代代侍奉其主君以为生,领主和武士的封建主从关系也便自然得到了强化。

    这样一来,由于领内的人力物力主要还是来自农村,但主君可以直接跳过地头武士和土豪们,直接调用领内资源,加强了主君的权威,等于是变相的兵农分离。

    第二是士庶令,尽管已经要求武士、商人、职人集中到城下町居住,但是却要严格划定其各自的生活区域,不能混住。严格贯彻武士和庶民分开居住的原则,禁止武士和工商业者混同居住。

    领主们对城下町中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域也加以区分,并通常采取同业者集中居住的街区规划。这样一来,领国内的武士全部被编作领主的家臣团,集中居住在城下町中武士独有的居住区。工商业者也被强行移居到城下町中的特定街区生活和营业,与武士和农民分离开来。

    第三是在地令,这个法令是规定了农民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不能搬到城下町居住,法令规定“邻近各村之农民如有流入此町者,应使其归乡”,如果违反或者反抗,最高可以处以死刑。

    第四是免除地子钱的法令,来町内定居经商的商人、职人购买土地建造房屋等,一律免税。

    第五是乐市令,也就是在城下町内开辟一块专门的区域,让行脚商人和职人可以在这个区域里进行零售交易,而大宗交易还是需要去町内的“座”进行。

    银次郎当然还不知道,自己的《高槻五条令》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繁荣城下町,但是实际上却起到了《分国法》的作用,成为了日后诸多分国法模仿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