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砌灶台(2 / 2)

    林硕和田雨把砍伐好的木材分批带回溶洞,运到木屋里面组装。

    完成后,林硕又把第一张床重新修整了一番,边缘的毛刺全都打磨平整,需要用石头填平的地方,也改用木板,睡起来更加舒服。

    这一夜,林硕终于不用睡在地上了。

    第二日,林硕和和田雨来到昨日挖出的黏土坑,林硕用手抓起来黏土,轻轻一捏就成了黏土球。

    林硕用一上午的时间,利用昨天制作床剩下的边角料做了个木头箱子。

    先用木棍搭成一个四方形的框架,用麻绳捆绑紧。

    再用石斧将木材劈成两半,平整的一面向内,捆在框架上,围成三面。

    林硕担心麻绳捆得不够结实,为了加固木箱子,他又在箱子外面用木棍又围了一圈框架。

    完成后,林硕在里面装满石头试验了一下,比预想的要坚固,承载四五十斤的重量没什么问题。

    林硕和田雨抬着箱子来到土坑旁,他用手捧着泥放在木箱子里。

    “我们把这些土运回去。”

    运了三次,三箱子黏土,倒在溶洞的角落里。

    砌灶台的位置,林硕选择在头顶山岩裂缝的正下面。

    只需要一个烟囱,冒出来的烟就会顺着烟囱向上,被岩缝外的风吸出去,而不会积压在溶洞里。

    这几日因为木柴受潮的原因,他们没少吃烟熏的苦头。

常小竹的眼睛都熏得红肿了。

    砌灶台就简单很多了,找到合适的石头,抹上黏土,一层一层地堆高。

    灶台中间留有零点五个平方的区域,这里是林硕刻意找出的一个凹坑,柴火燃烧后,留下的草木灰不会堵塞烟道,而是会留在坑里,第二天及时清理就行。

    林硕先将灶台砌成两面,后方延长约一米,找一块大的石板封住通道,用小石子堵住缝隙,再用黏土全方位的糊住,不留一点缝隙。

    通道后方的位置给烟囱留了一个孔,林硕在这个孔的四周继续堆砌石头。

    垒高到两米,林硕重新在烟囱外又包裹了一层黏土,避免有烟渗出。

    最后把龟壳放在灶台上,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让灶台和龟壳之间的缝隙尽可能的小。

    这时林硕发现,因为长时间的灼烧,龟壳下面已经有些开裂。

    这样下去可能用不了多久,龟壳的底部就会烧穿。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用黏土糊住龟壳,烘干,做了一层保护层。

    这样火焰灼烧的就是黏土,再传递热量给龟壳,虽说加热效率会降低,但可以让龟壳的使用时间更长一些。

    搭建好后,灶台和龟壳中间还是留有一定的缝隙。

    林硕依旧用石子填充,黏土密封。

    完成后,林硕在灶台中点了一把火,进行烘干。

    由于黏土中有干草作为粘黏剂,还掺了粘度更大的黄泥进去,火烧后并不会干裂,而是会变得更加坚硬,贴合。

    林硕老家的很多老房子,就是用这样的黏土制成的。

    点火后,林硕发现烟囱排烟的效果不是很好,还会有烟从灶台的这一端冒出来。

烟囱的原理是热空气上升对流和气压效应。

    室外通风,烟囱内的气压小于室外,烟就会被吸出去。

    由于他们在溶洞中,头顶的岩石缝隙太高,空气流通性差,烟囱内的负压就不够,烟才会倒灌。

    但仔细研究后,林硕发现主要原因还不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