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建五座,三百万人口大城(2 / 2)

寒门差役 酒白 2595 字 4天前

“无形中又极大的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

“我已经能想象,一旦我们公布出两年计划后,下面会是什么景象了。”

万树森呵呵一笑。

“老师,唐相。”“即然两位同意,那就谈谈两年计划的部署。”

“五座三百万人口大城只是一方面,相关选址,土地规划以及各行业的布局,市场发展达到什么预期。”

许元胜坐直了身体。

“好。”万树森和唐晏廷皆是点头。

大方向谈出来的,落到具体,那就要各部门的配合了。

很快召集了各部门的人员,开始围绕两年计划进行布局和落实。

经过三日后。

朝廷再次向全境发布通告。

第一,朝廷将在两年内建立五座三百万人口的大城,分第一年两座,第二年三座。(将根据建设进程,有条件的进行提前推进。)第二,将围绕五座三百万人口大城,接下来将会空置城外土地面积达两千万亩到七千万亩不等,将在这些土地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农耕,打造大胜民国的新农业形态。

第三,两年内带动市场扩容至少达三到五倍,现大胜境内各类工厂和作坊等,共计七十二万家,将会在两年后达两百万家以上。

“第四,建设覆盖全境的大型工厂涉及电力,燃油和汽车制造,重化工领域,有政府主导,其生产总值年预期达五亿两到八亿两银子。

“第五,全境民众经统计,人均年收入在五两银子左右,在接下来的两年,将实现人均年收入在十两到十五两之间,全境生产总值突破二十亿两,增速达两倍到三倍。”

“第六,进一步扩大房产市场,逐步开放有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过度,允许民间商人介入房产市场,预期第一年内新建房屋总数量达一千两百万套,第二年达两千万套。”……

此次大胜政府一次性放出八条规定。

在民间被称之为,大胜民国振兴经济八条铁规。

很快传遍全境的同时。

几乎隔日,关于房产领域允许个人介入也经有房产司对外进行了公告,不少商人开始在当地房产司进行备案,开始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选择出售的土地,召集人手。

只是一天之内,经过商务司的统计。

就有多达两百家的入股份额认定,现在再称工厂就不合适了。

商务司也顺应潮流,把西方的企业概念引进境内,把这些非直接生产物资的集体团队,称之为企业。

第一天,两百多家房产企业经过合股认定。第二天,多达三百家。

第四天,渐渐放缓。

一直到了第十天,大胜境内申请的房产企业才是达到千家。

“都符合审核资质吗?”许元胜在政务处,喊来了陈辉红。

“禀告领袖,符合规定,不管建房人员以及财物质押上,都满足房产企业的标准。”陈辉红恭敬道。

“暂停房产企业的认证,一千家足够了。”

“先到者吃肉。”

“我们要保护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

许元胜说道。

“是,领袖。”

“我回去之后,就下发公告,告之各行省分属的商务司。”陈辉红恭敬道。

“接下来随着五大三百万人口城市的建立,工厂和企业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股份经营已经成为主流。”

“在这块上,你们要把好关,不能只是做到审核和担保。”

“工厂和企业如果不盈利,入股的人就拿不到分红,政府的审核和担保就成了一纸空文。”

“你们要积极辅助工厂和企业,为他们寻找出路。”

“当然绝对不能干扰他们的自主生产。”

“这个度,你们要把握好。”

“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要一步步来。”

许元胜说道。

“是,领袖。”“我有个建议。”

陈辉红沉吟道。

“说说看。”许元胜点了点头。

“若不过分干涉他们,又要帮他们实现盈利。”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组织各工厂和企业之间的彼此间交流,我希望商务司接下来在这一块上,多多发力。”

陈辉红恭敬道。

“你这个想法很好。”

“给他们机会碰面,让他们不断取长补短。”

“能者上,弱者下。”

“我看接下来,同类企业和工厂越来越多,以后难免会出现合并。”

“这一块上,你们也要多注意,在合并的过程中,怎么保证原有工人和入股民众的利益。”

许元胜说道。

“领袖真知灼见。”

“确实有人咨询过,但也只是意向性,因为政府没有下达具体通知。”

“商务司就没有过多干涉。”

“即然领袖发下话,我会认真落实,保证被合并工人的入股民众的利益。”

陈辉红恭敬道。

“好了,去忙吧。”许元胜点了点头。

又过去半个月。

很快第一年规划,头两座三百万人口城市的规划落实了下来。

超乎大家想象的是,京城并没有在其中。

选择是分别是南方西川行省的省城以及两江重镇的省城,那里都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以及接近灌溉用水,正适合大农业的发展。

且距离江南行省,走水路也比较近。

三座城未来可以彼此借力。

规划一旦完成,开放房产领域给民间企业之后,已经闲置了半个月的建设司,立即行动了起来。

他们将会主导两座大城的扩建以及城内房屋的改造。

在这个期间,也没有排斥民间房产企业的介入。

两城政府对于城内外征地和拆迁,也立即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这城内的房子好是好,我听说还有电灯,还有电话呢。”

“据说上厕所,一冲就好了,不用再和过去那样的旱厕了。”“就连洗澡,都不用接水了,站在下面,上面就能出水?”

“这么厉害?”

“我的天,过去皇上住的都没有这么好吧?”

“谁说不是呢,听说西方人都这么住的,这次建设司来的人里,我还看到了几个金发碧眼的洋鬼子。”

“好家伙,真高大魁梧啊,而且说的一嘴鸟语,反正听不懂。”

“那样的房子,我们哪能买得起啊。”

“想想就算了吧。”

……

“这可不一定,政府要建容纳三百万人口的大城,现在我们的西川城人口也只有一百万出头,还余下两百万人呢。”“这人总不能从外面拉进来吧,肯定是周边的人进去。”

“那也不可能。”

“就是进去住,也是周边府城和县丞里的富户。”

“我们这些农民,哪有资格。”

一个个民众纷纷交流着。

“这你们就不懂了吧。”

“大城建好,周边府城也要发展啊,会一点点把人口往城内送的。”

“到时候住不上省城的,可以住府城,哪怕县城的也好,反正只要都是这样的小楼房,我就满足了。”

“政府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政府要土地实现新时代的机械化农耕,肯定会让大部分农民入城的。”两地的民众纷纷的交流,有期待,有不敢置信,也有对未来好生活的莫名的迷茫,好像没想到只是短短几年,怎么变化那么大。

多数人祖祖辈辈都在地里求活,现在还能有机会进城?住上楼房了?

bq。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