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诸卫只是过路,难以在某地停留一二日特地举办拍卖会。加之商品大多是活物,处置起来自然比过去难上两分。
所以,这次主要采取的销售策略是——团购。
这是段晓棠按照思路总结出来的词,迅速被周围人接受。
简单来说,就是由当地官府和士族牵头,组织境内的大户,待南衙诸卫经过时,集体前来购买。
考虑到各地经济水平差异,预设的起始门槛并不算高,三十头牛或一百头羊起售,且皆为成年个体,幼畜另行计价,购买数量多者还能额外获赠几头。
至于价格,自然是远低于市场价。
南衙诸卫作为暴力机构,是那么好说话的吗?所有的牲畜都不分公母,军士赶出来哪群是哪群,没得挑。
如果不是有特殊要求,大众应该会偏爱母畜,因为可以留下来繁衍育崽。
不过都这价格了,还有什么可挑的呢!
对于那些世家大族而言,几十乃至上百头牛羊不过九牛一毛,一场普通的宴席就可能耗费几十头羊,说到底,不过是两顿饭的开销罢了。
段晓棠私下问过几位下属,这样的销售方式,在乡野里能行得通吗?
尹金明家勉强算个富户,一次买两三头牛不成问题,但若是让他们一次性买上几十头,那就要伤筋动骨,卖房卖地了。
李开德用十里八乡的有钱人,祖传家里几百亩地却生了个赌鬼败家儿子的刘财主举例。
乡土人家,大头都在地里,一年到头有多少收成、多少家底,明眼人都能估摸个大概。
虽然有能力一次性购买二十头牛,却不会买。因为他们的主业是种地,而非牲畜牙子。
俗话说得好,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这么高风险的生意,向来以稳健为主的庄户人家是不会轻易涉足的。
在段晓棠看来,耕牛是生产资料。但在此时的农人看来,带来劳力和财富的同时,同样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段晓棠面露凝重之色,沉吟道:“所以这次北征大胜,我们缴获了那么多牛羊,还是无法惠泽乡野。”
普通百姓连胜利的果实都无法分享,这只是中上层人家的狂欢!
李开德连忙摇头,说道:“让一家独自承担确实难办,但几家联合起来,各分几头,不就解决了吗?”
尹金明补充道:“或者提前询问周边乡邻,看谁有需要,买回来后再进行分配。”
这就是提前物色好下家。
整个行动关键在于,一定要有一个拿到“入场券”的领头人站出来挑大梁,其他人才能跟上。
段晓棠脑海中瞬间闪过两个相关联的词,集资和分销。
这无疑是各方都能获益的好事,南衙处置了战利品,沿途百姓则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得牛羊。
段晓棠确认道:“金明、开德,如果你们知道这件事,会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