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虚假繁荣(1 / 2)

最高指导小组的抵达如同一块巨石投入长天省的政治深潭,激起的不仅是涟漪,更是汹涌的暗流与漩涡。

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司法系统的血腥博弈等等,都将成为接下来长天省的主旋律!

“既如此,依你所见,你觉得最高指导小组的方向应该如何展开?”

严颂华突然问了一个致命问题。

这个问题回答得好了,那就是不好的。

可若是没有回答好,那就是大局观有问题。

于清河想要提醒陈知行,但却被张国远的眼神警告,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对陈知行的一场考验?

陈知行心中也清楚,当即苦笑了一声说道:“领导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一个副主任而已,哪能看透大局呢。”

严颂华似笑非笑的问道:“如果非要你说呢?”

陈知行顿时噎住,沉吟了许久才开口:“领导和我站的位置不一样,所能看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领导或许要以大局为重,但对于我来说,只需要执行就可以了。”

“当然,若是从纪委方面来说...王振国委员帮我订了一张去京城的机票,今天中午起飞。”

“周家一系在省内没有直接证据,所以我得去京城找证据。既然从下往上查没有直接或间接证据,那就从上往下查。”

这番话,再次让车内的气氛沉了下来。

严颂华指尖在膝盖上轻叩好几下,这个动作让于清河后背渗出冷汗,领导敲击节奏超过三次,往往意味着对答案的不满意。

“知行同志很谨慎啊。”

严颂华突然笑出声,转头对张国远道:“现在年轻干部都懂得‘多看少说’的道理了。”

这话听着是夸奖,实则把陈知行架在火上烤。

在官场,领导说‘谨慎’等于批评‘缺乏担当’,年轻干部四字更是提醒在场众人,你陈知行资历尚浅。

但...严颂华却忽然话锋一转,轻笑道:“从上往下查...国远同志,你们前年在岭南办的案子,是不是也是这个路数?”

张国远摩挲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这话听着是闲聊,实则是把烫手山芋扔给了中纪委。

当年岭南案牵扯到某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最后是以‘治病疗养’的名义软禁结案的。

这话像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接剖开了官场最隐秘的脓疮。

在座几位中央大员交换的眼神里,已经闪过‘退二线’‘病休’‘异地疗养’等关键词,这些才是他们熟悉的处理方式。

中组部沈墨钧突然插话:“小陈同志在基层锻炼几年了?”

基层锻炼这几个字可不兴说呀,要么就是很好,要么就是凉凉。

“领导,从03年遴选上岸,到今年,算下来也有三年了。”陈知行实话实说。

毕竟...03年遴选,是第二年才参加工作的。

严颂华拍着膝盖感叹,他的目光落在左侧第二排靠近过道的中组部沈墨钧身上。

“年轻好啊。年轻就该像小陈同志这样,有股子捅破天的莽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