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抽卡小分队(1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3125 字 5天前

1998年的盛夏,互联网概念在美国如日中天,骄阳似火。受美国影响,欧洲、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正在酝酿互联网产业的新浪潮。

亚太新闻网是香江企业,从5月份开始,《明报》便率先报道了亚太新闻网即将赴美上市的消息,成为香江市民和商界关注的焦点。

期间,香江证监会副主席兼运营总裁史美伦亲自登门拜访,希望能将亚太新闻网留在港股上市。

互联网是新兴产业,亚太新闻网又是本土诞生的第一家成规模的互联网公司,香江方面自然是希望它能够留在香江的。

不过问题是亚太新闻网的情况根本不满足港股目前的上市条件,史美伦的意思是希望亚太新闻网可以推迟上市。

她现在正在推进港股创业板的建立,到时候可以让亚太新闻网成为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

“港股创业板第一股”的名头听起来很好听,但陶玉书可不觉得这值得亚太新闻网推迟半年甚至是一年上市。

事关亚太新闻网的未来发展和融资大计,陶玉书最后还是婉拒了史美伦的请求。

如今,亚太新闻网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度成为香江媒体报道的热点。

这段时间以来,香江政府正与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争夺港元定价权,恒生指数暴跌。

大多数港股上市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了大幅度下跌。

作为亚太新闻网的母公司,明报企业的股价却在此时一枝独秀的逆势上涨。

与此同时,亚太新闻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消息也在内地广为传播,消息并没有在大众当中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刺激了许多正处于萌芽期的中国互联网新秀们。

夜晚的燕京,张树新开着车从郊区回家,窗外大雨滂沱,雨水遮住了视线,即便开了远光灯也无济于事,所有的车子都在减速慢行。

视野里一片迷茫,就好像张树新此刻的心情。

95年成立的瀛海威在刚开始的两年里,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网站的月收入不断下跌,亏损正在不断扩大,却始终没有找到盈利方向。

窗外的大雨迷途仿佛就如同今天的瀛海威,张树新开着车,心中一片茫然。

“……于7月20日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亚太新闻网今日股价持续震荡,截止美股收盘,股价维持在13美元,总市值来到23.11亿美元。这是目前美股市场互联网版块第9大市值的公司……”

收音机里的播报声带着些许杂音,大概是雨势影响的。

“上市啊~”

张树新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叹,满脸失落,也不知道瀛海威有没有走到纳斯达克那一天的机会。

在张树新感叹失落的时候,曾经和他一起接待尼葛洛庞帝访华的张朝阳却信心满满。

尽管现在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但光大大厦20层的搜狐公司办公室依旧亮着灯。

昨天晚上,新生的搜狐网站刚刚进行了一次网站更新。

搜狐的第一位员工何劲梅正在搜集用户们的反馈意见,这次网站更新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张朝阳知道,他的搜狐距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张总,人家亚太新闻网上市市值一下子就有二十多亿美元,我们什么时候能上市啊?”

忙碌之余,何劲梅问张朝阳。

“别担心,3年之内我们一定也会走到纳斯达克的。”

张朝阳如此充满信心,除了是因为搜狐现在的发展良好之外,最关键的是他为搜狐找到了一家大金主。

搜狐的原名是爱特信,是张朝阳在尼葛洛庞帝等天使投资人的帮助下在1996年7月建立的,当时他拿到了22.5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但这笔钱用的很快,仅仅半年时间就花光了。

之后张朝阳不得不进行第二轮融资,但事情远比他想象得要艰难,融资不顺,他只能依靠过桥贷款坚持。

直到去年年末,他才终于找到了第二笔融资。

这次的投资人是一家来自于硅谷的风头机构,名字很有意思,叫“X”。

张朝阳在接受融资之前跟美国的朋友打探过这家公司,听说是硅谷这两年冒头最快的风头公司之一,连续投资了Zip2、雅虎等几家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当红公司。

X的融资给的很痛快,这一轮融资张朝阳拿到了220万美元。

并且X的投资经理还表示看好他们公司的未来发展,如果后续公司有融资需要的话,X也会优先考虑投资。

有了X公司的支持,张朝阳对搜狐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坚信他一定会带领搜狐走向纳斯达克,就像这两天被媒体们连篇累牍报道的亚太新闻网那样。

7月24日傍晚,百老汇大街的霓虹次第亮起,闪耀了纽约的天空,位于西41街208号的尼德兰德剧院门前散落着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

百老汇每年的旺季是在9月到次年6月,这段时间也被叫作演出季。

在此期间,百老汇的剧院们会推出新作、复排经典剧目以及热门的改编剧目,大批的舞台剧爱好者、游客也都会这个时候光顾百老汇,将这条街区挤得水泄不通。

而眼下的七月下旬,属于百老汇的“非演出季”,人气较之每年秋冬和春季的旺盛差了很多。

《父亲》之所以会挑在这个时间首演,也是经过了慎重的考量。

根据去年5月百老汇联盟的报告,1996年圣诞周,百老汇卖出了将近1400万美元的演出票,打破了其周销售额历史记录。

整个1996~1997演出季,百老汇的演出票房总收入达到了5亿美元,这个数字值得百老汇的所有创作者和制作人骄傲,但不包括话剧从业者们。

因为在这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当中,话剧只贡献了不足20%。

曾几何时,商业话剧一度是百老汇的主打招牌,现在却濒临绝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百老汇的观众结构在过去这十几年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外因是百老汇涌入了大量的外来游客,这些游客80%以上都来自纽约市以外的地区。

他们想看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演出——《猫》《歌剧魅影》《芝加哥》《日落大道》……

相较于音乐剧坠落的大吊灯和游泳池,话剧并不能满足游客们所需要的感官刺激。

内因则是这些年来纽约的中产阶级、年长者和上西区的犹太人正在经历外迁潮和死亡潮,昔日为中产、知识分子阶层所钟爱的话剧,正在大量失去观众。

“那些非营利性剧院组织——公共剧院、林肯中心剧院等,他们也一直都在制作话剧并且被引入百老汇,但数量远远不够。

百老汇当时倡议组成一个由戏剧制作人、剧院业主和演员工会组成的联盟,为补贴话剧作品东奔西走,四处游说。

但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英国人来了。

他们带来了一批别出心裁、直击人心的话剧和最顶尖的演员,好莱坞现在都快被这帮演员给攻占了。

我们尼德兰德在戏剧方面主要是以音乐剧制作为主,但这几年舒伯特集团大手笔的引入英国话剧和演员,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一部像《无战之争》《天窗》那样的经典作品撑场面,《父亲》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

眼下这个时间节点,距离百老汇重新火热起来还有一个多月,没有那些火热的音乐剧抢夺观众、没有那些不懂行的游客,反而更有利于《父亲》的公演。”

林朝阳带着一家人来尼德兰德剧院参加《父亲》的首演,负责接待他的是乔治,他给林朝阳讲起了尼德兰德公司将《父亲》安排在这个时间公演的原因。

“现在看,您的作品在纽约的中产和知识分子阶层确实非常有影响力,首演的门票早在两天前就已经预约光了!”乔治满心欢喜的说。

《父亲》是他转型制作业务的第一部作品,投资了24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如今百老汇的话剧市场上已经是顶尖的投资了。

乔治高兴之余,其实心里的压力也很大。

尼德兰德剧院共有1232个座位,在百老汇算是大剧院了。

要收回这240万的成本,《父亲》至少坚持3个月观众上座率不低于6成才可以。

而在如今的百老汇,5部音乐剧中只有1部能赚钱,话剧的投资成功率比音乐剧更低。

许多话剧因为上座率太低,别说是收回投资,就连支付剧院的运营成本都不够,只能在公演几周之后便草草收场。

《父亲》的首演预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谁也不敢保证之后的演出会怎么样。

距离首演开始不到半个小时,尼德兰德剧院门口发生了一阵骚动,那是尼德兰德邀请的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