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抽卡小分队(2 / 2)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3125 字 5天前

话剧首演嘛,肯定要宣传一下,他们请来了西格尼·韦弗、米歇尔·菲佛、乔治·克鲁尼和伊莎贝拉·罗西里尼等几位好莱坞大咖。

几人的到来也顺利为《父亲》的首演吸引了一些媒体的闪光灯。

开演前十多分钟,观众们陆续进场。

7点30分,尼德兰德剧院的灯光黯淡下来,舞台上的幕布拉开。

美版《父亲》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剧情,小说中的老安变成了安东尼,安欣变成了安妮,但不变的是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个被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让在场一千多名观众情难自禁,感动落泪。

值得一提的是,美版《父亲》的主演是伊恩·麦克莱恩,电影版《指环王》中的甘道夫。

这位出身于英国的话剧演员,乘着八十年代英国话剧冲击百老汇的大潮来到了这里,在凭借话剧《莫扎特》拿到托尼奖之后,就迅速转战好莱坞,成为好莱坞的实力派演员。

演出结束,尼德兰德剧院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员谢幕之时,林朝阳这位原著作者被请上了舞台,剧院内再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甚至比刚才的演员谢幕还要热烈,有些人还在高声呼喊林朝阳的名字。

今天这场首演,有许多观众都是奔着《父亲》原著和林朝阳的影响力来的。

台下,陶玉书看着丈夫站在台上享受着观众们的掌声,脸上闪过骄傲的神色。

“以前光知道姑父在国外受欢迎,没想到连话剧演出都有观众是专门为他来的。”陶希武一边拍着巴掌一边感叹道。

听着他的话,一旁的家里人们也不由得颔首。

这么多年来,大家早就听惯了“国际知名作家”、“作品广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畅销海外数千万册”之类的新闻报道和评价。

把林朝阳在海外的受欢迎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可真当大家走出国门,亲眼见证之后,才意识到那些文字报道所承载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翌日,《父亲》的首演消息成功登上了纽约各大媒体的版面。

《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在评论文章中给予了《父亲》“五星好评”,直言这部话剧是“无需多言的伟大,昨晚的尼德兰德剧院是眼泪的海洋。”

《纽约时报》发文称:《父亲》是经典话剧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那些抱怨美国话剧正在走向衰亡的人,收起你们的抱怨,去尼德兰德剧院看看吧!”

百老汇在纽约的地位,就好比好莱坞在洛杉矶。

《父亲》在尼德兰德剧院的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报道随之铺天盖地而来,阵势不亚于一部好莱坞热门电影的上映。

这其中除了有尼德兰德方面的宣传和公关原因,原著和作者的影响力以及话剧超绝的口碑才是成功的关键。

《父亲》在尼德兰德剧院公演三天,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继95年的《天窗》之后,百老汇又一部引发话剧热潮的剧目。

观众们的狂热追捧使得《父亲》的最高票价达到了100美元,这几乎已经是百老汇舞台剧演出的天花板。

根据百老汇联盟的调查结果,话剧观众的经济条件普遍要高于音乐剧观众,对于高票价并不敏感,这也是尼德兰德剧院敢于制定这个票价的原因。

不过剧院方面也明白,高票价终究是会赶走了一部分真心喜爱话剧却囊中羞涩的观众的。

为此剧院方面参考了《西贡小姐》演出时的策略,将剧院最后面的3排座位设置成了20美元的优惠票。

这项举措在推出之后立刻受到了很多年轻话剧观众的追捧,这些年轻人都是文艺青年,普遍囊中羞涩。

为了抢票,有人带着睡袋、帐篷跑到剧院门口露宿,剧院门口的睡袋大队甩到了街口。

上一次百老汇发生这样观众彻夜排队抢票的现象,还是在大热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部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名气没有《猫》《歌剧魅影》的名气大,但若论在百老汇的名气和影响力,却丝毫不弱,堪称9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辉煌巅峰。

从1996年4月公演以来,仅在百老汇就演出了800多场,几乎每一场演出门票都是售罄。公演六周时间里,创造了千万美元的票房神话。

目前这部音乐剧已经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正在筹备多个国家的排练和演出。

尼德兰德剧院门口的排队现象,将《父亲》本来就火热的演出氛围推向了高潮,新闻媒体们争先恐后的报道。

各路记者在报纸上贴出一张张的奇景,甚至还去专门采访那些睡在街头的排队观众。

期间又闹出了些笑话,比如当NBC电视台的记者将镜头对准街边的某座帐篷时,就发现帐篷正发出某种规律性的抖动。

正在记者疑惑之时,帐篷内又隐隐的传来了一股竭力压抑的呻吟。

“侯磊谢!”

记者不由得曝出了一句粗口,尴尬的把头扭开。

随着尼德兰德剧院门前的排队现象越来越突出,剧院开始担心这些热情的观众会把41街原本就不太良好的环境搞得更脏、更乱。

于是就将优惠票的售卖改为了抽签,观众们只需在白天到剧院售票处登记,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把卡片交给工作人员。

等到每天晚上《父亲》开演前一个半小时,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就会在一顶帽子里抓取当天的卡片,通过扩音器宣布那些拿到票的幸运儿。

这项举措一出,立刻瓦解了剧院门口的“睡袋大队”。

但却并没有改编《父亲》公演的火热势头,“睡袋大队”没了,“抽卡小分队”又来了。

每天晚上6点,尼德兰德剧院门口人声鼎沸,比演出入场时都热闹。

抽到票的人欢呼雀跃,没抽到的人怨声连连。

就这样,《父亲》在尼德兰德剧院公演两周时间,名声响彻百老汇,调动了整个纽约市的话剧热潮。

而火热的市场也为尼德兰德公司带来的丰厚的回报,公演仅仅两周时间,《父亲》的累计票房就达到了600万美元,顺利收回了全部投资,堪称神速。

这也代表着,未来《父亲》的每一场演出在刨除了剧院的运营成本、剧组的人工支出后,所获得的都是利润。

在乔治跟林朝阳分享这个好消息时,他已经回到了燕京。

“看来当初没有向你们收取高额版权费是正确的选择。”林朝阳心情愉悦的说道。

当初在跟尼德兰德公司协商版权费用时,林朝阳并没有提出苛刻的要求,只是拿了象征性的1万美元的版权费,转而在版税分成上提高了一些要求。

百老汇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整个制作团队的收入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版税收入和利润分成。

版税收入跟利润无关,不管这场演出赚不赚钱,只要有收入就必须支付一定比例的版税。

绝大多数的剧组主创都有版税收入,导演是最多的,一般在2.5%左右,少的如灯光师,可能只有0.3%。

另外主创们还会分到一定的利润分成,利润分成是指在演出有盈利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的分成收益。

根据行业规则,一部舞台剧84%的利润是由制作人所带领的投资人团队获得的,人家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承担失败风险,拿利润大头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剩下的16%则是由剧组的主创们按照贡献进行分配。

一般百老汇比较优秀的编剧能拿到的版税收入和利润分成都在2%和1%左右。

林朝阳身为《父亲》的原著作者和中文版话剧的编剧,拿到的是5%的版税收入和3%的利润分成,比行业标准高了一倍还不止。

而他拿到的这份酬劳,除了因为他的版权费收得很低,主要还是名气够大。

事实证明,尼德兰德公司当初的选择也没有错,和林朝阳合作,为他们公司再度创造了一出经典剧目。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进军制作领域就取得了成功,乔治格外兴奋,兴致勃勃的给林朝阳算起了未来他能取得的收入。

按照百老汇的演出习惯,工作日每天一场演出,中间固定休息一天,周六日是每天下午、晚上两场演出,每周八场演出。

以《父亲》的受欢迎程度,演满整个演出季不成问题,哪怕后期上座率下降,票房突破2000万美元也不是问题。

仅此一项,林朝阳就将获得100万美元的版税收入,如果再算上3%的利润分成,这个数字可能要超过140万美元。

“听起来可真不错!”

面对乔治口中吐出的数字,林朝阳内心毫无波澜,但还是很给面子的称赞了一声。

bie5。bie5